小米汽车霸王条款引争议,付完钱才能验车,“期房”模式复燃?
最近,关于小米汽车订单的问题引发了热议。
有多位网友在爆料,自己交了定金后突然收到销售通知,要求提前支付尾款,否则订单可能被取消,已付的定金也不退。关键这件事还“有理有据”,小米汽车的合同确实明确了自消费者收到付款通知7日内,必须支付尾款。不能以车辆未下线、未交付、车辆提前下线、金融未办理等理由进行拖延。
这事儿在小米车主群里炸开了锅,很多人质疑这是“霸王条款”。结果不扒还好,一扒发现了一个大问题,小米居然“自研”了一整套的销售体系。与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不一样,做到了“车款分离”。
小米的销售模式究竟是怎样的?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。
(1)都有道理,但规矩不能变?
综合多方消息,小米确实存在“催款”的情况。不过据小米的销售人员透露,他们针对的只是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准车主。比如之前有提出延迟交付、曾表达过放弃提车意愿或者办理金融分期配合度较低的用户。
简单来说,小米要求部分准车主提前支付尾款,主要是担心这部分用户临时改变主意拒绝提车。有一些偏远地区车辆重新调配的难度较大,会对后续的交付安排造成影响。小米是不想车辆生产后准车主毁约,影响其他
但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,在没有看到车的情况下交付全款,一定是不愿意的。毕竟传统车企都是将“车辆入库” 作为付款起算点,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车到经销商的车库了,正式提车时付尾款。
这一点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 “先履行抗辩权” 原则,用户验完车确定车辆无质量问题后再支付全款,风险由车企与用户共同承担。虽然大多数人对这个验车并不太懂,很多人也是大致看一眼就签字确认了,但不得不说这个流程还是必要的。
大部分的新势力车企也遵循 “验车后付款” 行业惯例,虽然倾向于线上支付,但合同明确将“车辆到店”作为付款的前提,部分车企还会让交付专员到店协助完成线上支付。简单来说,虽然是从线下到了线上,但核心是一样的,都是以交付为节点。这也是千百年来形成的,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的商业通规。
而小米这个做法,虽然只是针对部分用户,却违背了这一原则。合同条款就单方面赋予了车企 “随时要求付款” 的权利,这一点非常可怕。
(2)“期车”来袭,原无必要
对于功夫汽车而言,看到这些消息最大的感受,就是曾经房地产行业的一些流氓玩法,到了汽车行业。
前些年,房地产行业非常流行“期房”。这类房子诞生的初衷,本是为了让开发商为快速回笼资金、锁定客户,消费者也能享受较低的 “入市价”。结果却变成了“未交房先还贷”,尤其是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动荡,更是将风险全部转嫁给了购房者。有不少消费者交了钱,还着贷款,却收到了“停工通知”。
更不用说一些虚假宣传,比如承诺的“地铁口、名校旁” “得房率85%”,实际交房却大幅度缩水。购房合同充斥着大量“霸王条款”,消费者维权也特别费劲。
对于汽车来说,总金额没有这么大,这么多年也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过来的。难道之前没有出了定金订车,车到之后反悔的客户吗?只是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厂家兜着罢了。现在小米这样一玩,如果后续其他车企全部跟上,难道买车也要变成“抽盲盒”?
个人还是喜欢传统车企的模式,比如比亚迪也能线上订车,会收2000块钱 “订金”,但随时可以退款。当然如果线下签完合同,退款就需要和经销商协商了,不一定好退。这个很好理解,线下签完合同已经将车锁定了,再退款肯定要付出代价。
当然,一些新势力做得也是不错的。比如鸿蒙智行交的是定金,这个与比亚迪的“订金”有区别。但鸿蒙智行也留了余地,《汽车订购协议》与鸿蒙智行的两个销售公司签署,合同规定定金支付24小时属于犹豫期,过了就不能退了。这些规定虽然“转嫁”了部分风险,但也算合情合理。
而小米线上的购车协议就是购车合同,相当于订车的时候就直接按合同执行了,要你交钱就得交钱,交钱的时候不保证有现车。甚至购车协议都没有明确的乙方名字,只是非常笼统地写“交付中心所对应的公司”,一旦有纠纷,连起诉都没法起诉。这样固然最大化转嫁了风险,但对消费者来说是最不利的,几乎相当于消费者无权过问车的情况。
(3)打击黄牛,不该牺牲消费者?
小米催款的这个消息传出后,很多粉丝依然在声援,说真正急的是黄牛。这部分人可能单子还没卖出去,就要全款提车,很大概率砸手上。小米拥有“异常订单”的解释权,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。
这也是一种办法,或许也是小米的初衷,但个人看来,或许有更好的方式应对。
汽车行业,从来都是“你做初一,我做十五”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,曾经还出现过“全民骗补”的情况。有些人以为自己得了好处,实际上整个行业都搅乱了,差点万劫不复。
对于车企来说,打击黄牛从来不是什么难事。毕竟黄牛的本质就是要多买多囤,才能赚取差价,只要掐住了这一点,问题就不大了。
比如之前坦克500预售火爆,就被黄牛盯上了,这些人根据车辆交车序号收取 “转让费”。坦克直接官方下场,对于车辆爆发后的新增订单,下定人与实际收货人不匹配,且无法证明直系亲属关系或限牌城市牌照租赁关系的订单,就会认定为无效订单。同时,坦克还对一些违规加价卖车的经销商进行重罚,第一时间就刹住了这股风气。
对于厂家来说,这样做当然有一些难度。但只要执行得当,完全不是问题。包括前些年合资车卖得好动不动加价,当时也说是供需关系决定的,“不加价不行”“爱买不买”。这几年比亚迪火爆,还听过加价的问题吗?只要厂家想管,从来不存在管不住。
(4)功夫拍案
小米的车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,现在销量这么火爆,本身利润也有保障,怎么看都没有“违约”的必要。相信后续小米的交付也不会有大的问题,毕竟万千网友盯着呢。
但小米合同的这种做法,确实有待商榷。相当于把当年房地产商卖期房的那一套拿到了汽车行业,消费者买车,却不能决定自己验完车后付款,这是非常危险的讯号。一旦这种行为被纵容,后续很可能会被其他车企效仿,会损害全体消费者的利益。
汽车消费的本质是信任博弈,大家相信这个品牌,才愿意付出真金白银。如果过度在合同条款上摘清自己的责任,后续很可能被口碑反噬,希望车企不要走这条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