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要挤进车市销量TOP10有多难?月销3万已不够看了!
在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,爆款的诞生速度,已经从“按月”刷新,变成了“按分钟”上演。新品发布当天就能挤进热销榜、几小时订单便突破万辆,这在几年前还是天方夜谭。
如今,销量榜单的座次随时可能被改写,车企之间的差距,也不再是“代际”之争,而是“节奏”之战。
乘联会公布的最新销售数据显示,2025年7月,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“高基数时代”:虽仍同比增长6.3%,已明显放缓,零售达182.6万辆,但在这平稳之下却暗流涌动——吉利紧逼比亚迪,特斯拉与理想急速滑落,零跑、小鹏等新势力逆势爆发,销量门槛也随之上升。
如今,汽车市场的胜利者已不再是单靠“家底厚”,而是能真正造出爆款、抢占节奏的大厂。
接下来,功夫汽车将尝试透过这份榜单,拆解一下7月车市背后的真实逻辑。
(1)吉利步步紧逼,差距由“20万”缩至“7万”
今年7月,新能源市场的冠亚之争出现了新的张力。
比亚迪依旧稳居第一,单月销量达到34.43万辆,保持全球新能源销冠的地位;吉利则以23.77万辆的总销量紧随其后,但差距已从去年同期的20万辆缩小至约7万辆。
这个数字背后,是节奏和爆款能力的显著变化。
凭借庞大的产品矩阵和全球布局,比亚迪形成了全链路的销量优势:7月王朝及海洋网贡献31.51万辆,方程豹1.42万辆,腾势1.14万辆,仰望339辆;
海外市场单月出口8.02万辆,1–7月累计销量已达249.03万辆,其中海外销售55.03万辆,海外市场已成为其重要增长引擎。
但需要警惕的是,比亚迪7月销量已出现同比、环比双下滑——环比下降22%,同比下降11.9%。这意味着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比亚迪的增长势头正在放缓,一旦新品节奏或价格策略跟不上,领先优势将被快速侵蚀。
再来看看吉利。
7月吉利品牌销量19.35万辆,同比增长70%;银河系列销量9.50万辆,同比飙升237%,已成为冲击榜单的主力;极氪销量1.70万辆,同比增长8%,领克销量2.72万辆,同比增长28%。
新能源板块中,纯电车型销量9.00万辆,同比暴涨192%,插混销量4.01万辆,同比增长42%。出口也达到3.53万辆,同比增长6%。
如果说比亚迪的优势在于规模与全球布局,那么吉利的优势正在于爆款频出、各细分领域全面开花。
银河系列的高速增长,使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放大,一旦下半年保持这一节奏,头部位置的悬念或将被提前带入倒计时。
(2)特斯拉、理想齐线下滑,小鹏设下新门槛?
跟去年7月相比,理想与特斯拉从第三、第四的位置掉落,无疑则是本月榜单的另一看点。
7月国内零售销量方面,特斯拉中国为40,617辆,月度排名从6月的第四滑落至第八,同比下滑12.1%,环比下跌33.9%。
乘联会批发数据同样印证:特斯拉虽仍位列第三,但已明显分量不足。其中国制造车型销量同比下滑8.4%,环比也下跌5.2%。
显然,“特斯拉神话”在中国市场已不再牢不可破,且看接下来登场的中国加长版Model Y L,是否能为其带来全新的增量。
理想方面,今年1–7月累计销量为234,669辆,同比下降2.21%。7月销量仅30,731辆,同比暴跌39.7%,环比下滑16.3%,排名甚至已跌出前十。
作为两家在销量榜单上出现下滑的主流新势力,理想与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。
两者表现下滑的原因不同:特斯拉遭遇国产品牌降价攻势与政治因素影响;理想则因增程转型迟缓、MEGA车型失利与i8设计调整付出高昂代价。
为此,当这两家的位置被长安、鸿蒙智行、零跑等后来者替代,这或许意味着市场竞争态势的另一种变化。
长安深度绑定华为智驾后,逐步构建起“量大+智强”的双重壁垒;鸿蒙智行则靠问界M8/M9、新M7等维持高热度,以全家桶生态占据用户心智;零跑则借整车成本控制与平台思维打出“电动价格屠夫”之名,一举跻身第一梯队。
为此,理想和特斯拉两家的下滑,不只是单一车型问题,而是正在失去对“市场脉搏”的敏感度。而一旦错过了爆款制造的窗口期,即便体量还在,势能却已开始流失。
与此同时,当小鹏以同比暴增263%的销量拿下TOP10最后一席的时候,也预示着“新能源下半场淘汰机制”已经悄然启动。
7月,小鹏以3.3万辆的零售成绩强势杀入前十,成为榜单中为数不多仍在高速扩张的新势力;同时1-7月,更以21.2万的累计销量紧随理想之后。
按照小鹏目前G7、新P7一款接一款的爆款推出,到年底很有可能与零跑、鸿蒙智行角逐今年新势力销冠的头衔。
在功夫汽车看来,更值得关注的是:如今,想要挤进月度销量前十,门槛已从过去的2万辆抬升至接近3.5万辆。这不再是“量变”的问题,而是“门槛重塑”的信号——小鹏用一组数据,替整个市场重新划定了“生存线”。
换言之,随着市场聚焦程度不断强化,对车企打造爆款的能力与量产节奏提出更高要求。
(3)功夫拍案
在这个爆款如烟花般“按分钟”迸发的市场,留给“慢半拍”车企的时间,已经不多了。
特斯拉与理想的双双下滑,不只是警示,更像是一记钟声——下半场的淘汰机制已经启动,所有品牌都在接受“节奏力”的拷问。
榜单门槛在提升,竞争逻辑在改写,从“守江山”转向“抢时间”。今天的车市,不再是你做不做爆款的问题,而是你能不能做出爆款、且能不能一茬接一茬地做。
2025年注定是决战之年。节奏对了,皆是风口;节奏慢了,可能连上场资格都没有。这才是最残酷,也最真实的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