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裁员时代到来!博世、采埃孚干掉两万人,特斯拉也无法幸免?
在国内汽车人被卷生卷死之际,汽车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裁员潮。
最近一个月,有多家全球巨头宣布了裁员信息。博世宣布要干掉1.3万人,采埃孚干掉了7600人,福特端掉了1000人的饭碗。
就连3季度销量刚刚创下新高的特斯拉,最近似乎又开启了裁员动作,一口气干掉了包括7名团队负责人7名主管以及7名经理在内的82名员工,继续践行着全球裁员1.4万人的“承诺”。
为什么一夜之间,这些巨头都开始裁员了?它们的痛点是什么?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。
(1)转型之痛,零部件巨头中招?
在过去,提起博世和采埃孚,一定是大家心中绝对的“好单位”。技术领先、利润高,很多人称它们才是汽车行业的无冕之王。但最近几年,似乎一切都变了。
2025年1-8月,全球汽车销量达6198万台,新能源汽车销量1382万台,占比是28.2%。在国内,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要更高一些,最近几个月都超过了50%。
但不管从哪个角度,燃油车似乎都还占据着“半壁江山”,理论上博世这个巨头应该很“舒服”才对,但现实情况明显更加复杂。
燃油车的占比确实还在,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,价格不断下降。以前买一款合资紧凑型SUV要20万,现在可能16万都够了,车企固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,其实零部件供应商也大受影响。
2024年,博世营收同比小幅下降至905亿欧元,其中欧洲地区营收下滑了5%。移动出行部门的利润率只有3.8%,远低于公司设定的7%目标。营收小幅下滑,然后利润减半,这意味着博世为了维持市场让利不少,这也意味着更小一点的供应商更难存活。
随着汽车产业从“马力比拼”转向“算力比拼”,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所面临得转型压力前所未有的大。按照博世自己的规划,2035年AI驱动的驾驶辅助业务的体量要达到100亿欧元。但看看如今华为、英伟达、地平线、momenta这几家的“神仙打架”,真不知道博世哪来的自信。
相比于博世的“痛苦转型”,采埃孚的动作更有意思,裁掉了电动动力总成部门的7600人,理由是需求疲软、贸易局势紧张以及企业财务压力。
因为采埃孚电驱传动事业部销量不佳,创造不了利润,就要裁员,这个逻辑似乎也没有问题。但裁掉了这些人,未来就一片光明了吗?业务只会更没有竞争力,还不如直接关掉相关部门,与燃油车“共生死”算了。总之,这操作很迷。
(2)福特“让道”,特斯拉“节衣缩食”
福特打算2027年之前在欧洲裁掉4000人,其中科隆工厂一口气裁掉了1600人。这家2024年完成电动化转型的工厂持续亏损,福特也扛不住了。
原因倒也不复杂,福特的官方说法是欧洲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,工厂生产班次从两班减少成了一班,之前为转型投入了20亿欧元,但年产量目标(25万辆)未达预期,这笔投资算是“打水漂”了,因此要裁员止损。
但现实情况真的是欧洲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吗?2025 年第三季度,欧洲核心14国电车销量是477,749 辆,并没有太大的变化。
9月份,比亚迪在德国的销量是3255辆,同比激增 2225%,在英国的销量是11,271 辆,同比增长880%。这还是比亚迪没能实现本土化生产,要承担一大笔税费的销量成绩。相比于市场的变化,福特电车需求疲软似乎更该归于产品竞争力?
特斯拉也是同样的道理,与其说销量增长不达预期,更大的问题还是出在“定位”上。自出道以来,特斯拉一直走的是“高端科技”路线,价格也是居高不下。虽然也推出过降价策略,比如FSD(全自动驾驶)降价、限时体验等等,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。
相比前些年的攻城拔寨,最近几年特斯拉的销量增长明显放缓,核心原因还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。不再愿意为“科技噱头”买单,而是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性价比。
国产车对比特斯拉,续航越来越长,智能化配置也越来越丰富,在内饰用料、舒适性甚至智能化体验上,都已经超越了特斯拉,如今还出海在国外市场与特斯拉竞争。在这种情况下,特斯拉也不得不瘦身。
(3)痛并不快乐,国产车路在何方?
不论是博世、采埃孚这样的传统巨头,还是特斯拉这样的“新贵”,它们本该享有更高的利润。却因为国内汽车产业的冲击,不得不裁员。这样的事,很难分清是好还是坏。
国产车的成绩有目共睹,电池技术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,不论是将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200Wh/kg以上的宁德时代,还是全球首发 “兆瓦闪充” 技术,峰值充电速度做到“1秒 2公里”的比亚迪,它们都做到了技术领先。
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结合,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和车路协同系统的突破,国内企业也处于领先地位。更不用说从上游锂矿、中游电池制造到下游整车的全覆盖,全球仅此一家。哪怕是国内生产的ID.4漂洋过海卖回德国本土,依然比当地价格低。
但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,却是极致的内卷。不仅市场萎缩的企业难受,市场取得增长的企业也一样难受。痛,但并不快乐,似乎成了国内汽车行业的主题。A企业推出一个政策,一夜之间就要有无数家企业跟进。
目前普遍认为,2025-2027 年,汽车行业会继续内卷,卷法还会不断升级。2028年后, 80%的小车企会消失,剩下几家巨头控制市场,行业会逐渐回归到较为良性的竞争环境,内卷程度也会大幅减轻。
但这个过程,能否不那么剧烈?
(4)功夫拍案
老实说,要是以前看到博世、采埃孚这些巨头被逼裁员、利润减半,内心一定会觉得很开心,老外赚取天价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,这都是国内汽车产业崛起的功劳。但现在看到这样一些动作,更多的是一种“兔死狐悲”的怅然。
作为从业者,见证其中兴衰,见证无数的个人及家庭因此而变,很难简单地开心或者不开心。至少汽车的价格是下来了,有更多的消费者从中受益了,或许这就是发展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