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想、李斌、何小鹏,十年之后走向不同的“命运交叉口”
最近,理想i8和乐道L90两款新车上市之后引发的舆论战,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。
虽然两款新车同样瞄准的是大六座SUV市场,但它们背后的意义截然不同——对理想而言,i8是从增程跨向纯电的关键转折点;对蔚来来说,乐道L90则是冲击盈利、扭转外界质疑的生死一役。
更巧合的是,这两款车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亮相上市,让市场、用户、甚至水军们,都迫不及待把它们摆在同一个擂台上比个高低。
事实上,这场舆论战火药味之浓,让人一时间忘了,这其实是中国造车新势力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场戏。
2024到2025年,恰好是“蔚小理”集体迈入十周年的时间轴——去年,小鹏与蔚来先后迎来了创立十年的节点;今年,理想汽车也正式走完了创业的第一个十年。
十年,对一家车企而言,既是里程碑,也是分水岭:意味着从“活下来”到“活得好”的转变,也意味着创始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——面对下一个十年,第二条增长曲线该从何而来?
答案的线索,或许就藏在他们最近前后脚抛出的重磅新车里。
(1)十周年,蔚小理都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?
众所周知,理想汽车的第一个十年,是靠着增程式技术、家庭场景和“奶爸营销”一步步站上高端新能源的舞台。高毛利、稳现金,让李想在新势力中活得最不焦虑。
但进入第二个十年,他必须直面一个技术与心智的双重挑战——从增程转向纯电。理想i8,就是这场转型的试金石。
它不仅是理想首次触碰豪华纯电大六座SUV的市场,更是李想要证明“理想不是不会做纯电,而是等到能做赢才出手”的背水一战。
不过,从理想i8的上市订单情况看来,跟其几乎同档上市的乐道L90显然更胜一筹。
这款作为蔚来进入第二个十年交出的首份答卷——乐道L90,被李斌寄予厚望。
它是蔚来布局家庭大三排纯电SUV市场的核心棋子,也是公司冲击四季度整体盈利的关键杠杆。
相比过往的“慢工出细活”,这一次李斌明显加快了节奏:定价比预售低1.4万元,上市即交付,提前备好现车和试驾车,务求用速度与诚意抢占用户心智。
从市场反应来看,乐道L90的关注度和订单表现均超出预期,短期内甚至盖过了理想i8的热度。对李斌而言,这不仅是一款车型的胜负,更是蔚来能否摆脱“战略远大、执行偏弱”标签的关键一战。
而在另一边,何小鹏给出的十周年答卷,则是一辆承载着“小鹏初心”的全新P7。
作为品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车型之一,P7在销量和形象上的重要性无需赘言。但过去几年,小鹏的技术口碑常有,设计和情感共鸣却始终偏弱。
这一次,何小鹏选择在颜值上“加码”,把“颜值第一”写进战略,投入顶级资源重塑设计团队,甚至用豪车同款工艺打磨漆面。
上市策略同样别出心裁——取消预售价,直接用99元意向金撬动超过1万台订单,用一场快节奏的营销和一次视觉层面的升级,让新P7成为小鹏未来产品矩阵的“设计标杆”,试图以此撬动品牌向上的第二曲线。
三家新势力,虽然在十周年的节点上给出的答卷各有侧重,但功夫汽车发现,这背后却自始至终有一个关键词贯穿其中,那就是——“听劝”。
(2)李斌、何小鹏和李想,最终都长成了“听劝”的样子?
过去两年,车圈里流行一个段子——“全网教李斌当CEO”。从网友到股东,从车主到离职员工,几乎每个人都试图劝这位蔚来创始人少讲点情怀、多算点经济账。以前,李斌看似“听劝”,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。
直到今年,一切似乎不同了。
2月底,一位即将离职的蔚来员工在内部论坛发长文,直指公司“务虚多、务实少”,呼吁集中资源直面现实。李斌不仅在评论区实名回应,还把文章推送给全员,并强调“提升全员经营意识,从我自己做起”。
随即,一场覆盖全公司的组织变革启动——蔚来全面落地CBU(基本经营单元)机制,每个单元必须建立清晰的ROI和奖惩制度;
李斌亲自抓供应链、参与核心零部件价格谈判,要求成本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;甚至连他曾极力坚持的蔚来手机项目,也开始精简架构。
这种“刮骨疗伤”的决心,让外界第一次看到李斌不再“装睡”。资本市场也立刻给出反馈——相关消息传出当天,蔚来股价上涨近10%。
如果说李斌的“听劝”更多是被现实倒逼,那么何小鹏的转变,则是一次主动求变。
在3月的小鹏春季发布会上,何小鹏坦言,3年前的小鹏是个“偏科生”,技术领先但综合表现欠佳。
过去三年,他把“听劝”写进了战略,把用户吐槽变成了研发清单,这从之前全新G6和全新G9的升级中已能一窥。
更重要的是,何小鹏还在战略层面画出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——2025年量产自研图灵芯片、实现L3级自动驾驶,2026年探索L4停车场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。即便出口量已居新势力首位、成功进入欧美市场,他依然说“小鹏还在ICU门口”,危机感丝毫未减。
事实上,无论是李斌还是何小鹏,他们两人都是在历经几轮市场的“教育”后,才开始真正聆听用户的声音。
因此,当从一开始就在打“顺风局”的李想,如今也不得不开通个人抖音账户直面用户之时,我们才意识到,“听劝”已经不再是创始人形象管理的附属品,而是企业在新竞争周期里的必修课。
一直以来,李想都是车圈里最不怕“怼回去”的那类人——观点犀利、逻辑清晰,对外界质疑从不拐弯抹角。
过去十年,他几乎是在按自己的路线图一路狂飙,哪怕面对质疑,也更多是用结果去回应。
但理想i8上市这一战,他选择了换一种方式出现。
产品定义本身,就是对市场呼声的直接回应——更豪华、更智能、更能在纯电领域硬碰硬,主动打破“只会做增程”的刻板印象。随后把产品版本由三个缩减至一个,也是最直接的体现。
三位创始人,从不同起点出发,却都在新一轮行业淘汰赛中,被逼或自愿地长成了“听劝”的样子。
区别只是,有人是被现实按在地上听,有人是自己搬了把椅子坐下来听——但方向殊途同归:在下一个十年,谁更懂用户、谁更快行动,谁才有资格继续坐在牌桌上。
(3)小鹏向左,理想向右,蔚来向新?
李想、何小鹏以及李斌三位创始人在十周年交出的阶段性作业之后,接下来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,给他们试错的时间,已经远比创业初期少得多。
资本市场的耐心在减弱,竞争对手的迭代在加速,用户的忠诚度也在被一波又一波的新产品稀释。此时每一次战略选择,都会像是在有限的棋盘上落下一颗决定局势的子。
小鹏向左,是把筹码压在智能化与AI化的未来上,赌的是技术壁垒形成后带来的长周期回报;
理想向右,是持续放大用户信任与品牌温度,用规模和口碑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;
而蔚来向新,则是在重构内部机制、调整成本结构的同时,寻找一条既保调性又能活得久的盈利路径。
这三条路,看似各奔东西,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——在下一个十年,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条增长曲线。
(4)功夫拍案
十年前,“蔚小理”是并肩闯关的创业兄弟;十年后,他们站在了不同的岔路口,各自押注不同的未来。
小鹏要用技术突围,理想要用规模制胜,蔚来要在革新中自救。
下一个十年,不会再有所有人都能活下来的好运——牌桌上的席位有限,谁能笑到最后,取决于谁能在最短时间里跑出第二曲线。